2024年,企業(yè)出海再次成為熱詞,和前些年不同的是,現(xiàn)在中國企業(yè)走出去不僅要拿市場,還要做品牌。怎么才能在文化背景迥異的國家打響自己的品牌?華為的出海經(jīng)驗或許能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早在1990年代,華為就在開拓海外市場,許多中國員工遠赴海外,扎根當?shù)?,融入當?shù)卦捳Z體系。員工在海外如何生活,關系著他們的工作成果,也關系著公司的對外形象。
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授權,今天我們分享一篇文章,作者從「華為海外員工怎么吃飯」這個非常具體的角度,觀察到華為如何支持員工、如何在海外建立公司影響力。新的一年,希望我們都能從身邊具體的事著眼,獲得觀察世界的新角度。
在《華為的冬天》一文中,任正非說自己十年來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這樣華為才存活了十年。在「冬天」的危機中,他號召「我們大家要一起來想,怎樣才能活下去,也許才能存活得久一些」。那些隨之奔向海外尋找華為「生機」的員工們則無須思考,一落地就要現(xiàn)實地面對讓自己活下來的問題:白天能填飽肚子,晚上能安穩(wěn)地睡覺休息,出行在外,能平安歸來。
從爭取「活下來」,到「有質量地活下來」,是華為員工在海外三十年的基本生存歷練,也是華為在全球化進程中一再面對的一個主題。
吃是華為員工走出國門面臨的第一件生存要事,但吃的問題又不僅僅是滿足一個人口腹之欲的生理問題,更是一個深切而復雜的情感問題。
在華為,以「理性與平實」課程闡述華為發(fā)展和管理哲學而知名的管理顧問陳培根曾寫下一段感性文字,談到「吃」帶給華為國際化的挑戰(zhàn):
「對誰來說美不美都是家鄉(xiāng)的水,香不香媽媽的餐。要把他鄉(xiāng)的水當作家鄉(xiāng)的水來喝,把他鄉(xiāng)的音當作家鄉(xiāng)的音來聽,把他鄉(xiāng)的餐當作媽媽的餐來吃,沒有幾十年、幾代員工潛移默化的心理調整和身理調整,怕是很難實現(xiàn)的?!?/p>
確乎其言,在中國人的胃里,藏著對家與國的溫暖惦念,保留著一個民族久遠的基因記憶。而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孕育了中華民族幾千年豐富的文化,也讓中國人的胃特別地挑剔,必須要用中國飯來慰養(yǎng)。
早在1992年底赴美考察,任正非就意識到中國人走出國門最大的問題就是吃不慣,中國人有一個不那么國際化的胃。當時,他一出發(fā)就生病了,從香港機場開始嘔吐,連續(xù)二十多個小時的時差反應,一直折騰到美國中部城市達拉斯。到紐約中國領事館,吃了幾頓玉米糊,任正非十分感嘆:是如此的香!
「在飯店用西餐貴得出奇,也不習慣……要想吃中餐時,就不得不走近半小時的路程。寒冬臘月在莫斯科街道上迎著刺骨寒風奔走的滋味確實令人燃頭。即便如此,如時間許可,我們還是愿意走遠路去吃中餐的?!?/p>
所以,當1997年5月貝托華為成立時,華為從中國派去烏法的七人團隊中,就有一名中餐廚師。
但2000年后前往「第三世界」開拓市場的中方員工們鮮有條件享受這樣的待遇,他們多數(shù)是兩三個人負責一片區(qū)域,平時要在各國跑動尋找機會,左沖右突,走到哪里,吃到哪里,本地餐是填飽肚子的生存必需,而這也成為他們在異國感受到的第一波「文化震驚」。各種本地食物,從色、香、味到吃法,帶給他們心理上強烈的沖擊,尤其在非洲。
在東非國家埃塞俄比亞,本地人常吃的食物是「英吉拉」,一位中方員工形容吃起來「像小時候家鄉(xiāng)的酸淵水,酸得有點詭異,又像面餅放久了發(fā)了餿。接著越嚼越酸,酸得我兩腮發(fā)疼,難以下咽」。不僅味道奇怪,吃法更讓人備受心理考驗,客戶會親手把英吉拉包上羊肉和蔬菜,捏了又捏,熱情地喂給華為的工程師。面對此景,后者不無戲謔,「看著捏好的英吉拉和滿臉誠懇的客戶,我們也滿心感動,這是特殊的美食和待遇啊!就這樣,我們一步一步完成這艱巨的任務!」
在非洲撒哈拉地區(qū)和阿拉伯半島各國,本地人流行吃一種用調料汁拌的米飯,不同國家的調料汁原料不同,顏色也不同,但相同的是,人們會坐在一起用手抓著米飯吃。其中,也門「綠油油的手抓飯」最讓早期出海員工印象深刻,在華為留下了豐富的文字記錄,畫面極具視覺沖擊力:
「吃的第一頓就是手抓飯,熱氣騰騰的燉雞和米飯,當然也少不了『土制』面包——HOPS,當時還上了一道菜Molohiya——一種樹葉搗成的汁,綠油油的……大家席地而坐,徒手操作,抓把米飯在手里捏一捏再放進嘴里。也門人對中國人都很熱情,他們會用粘著米粒的手撕一塊兒肉給你,有人吃完肉后還要把手指舔一舔,看著一只只綠油油的手,周圍還有許多蒼蠅,那頓飯我除了吃了一點HOPS外,什么也沒有吃?!?/p>
2000年5月,光網(wǎng)絡工程師李隆興來到也門開局,為也門南北統(tǒng)一十年國慶獻禮,也記下了他到這個國家的第一餐:「羊肉的味道還勉強,但看到那種綠色、黏糊糊、好像唾液一樣的調料,我和盧鵬都覺得十分惡心,頓時沒了胃口,好不容易將自己填飽?!?/p>
后來兩人去偏遠鎮(zhèn)子里安裝設備,在路邊餐館吃到的手抓飯里還有不少沙子,但也只能往肚里咽。李隆興寫道,「我現(xiàn)在的第一想法就是,我一定要活著回去,所以即使再難吃、再惡心的東西我也要吃,只要能給我能量!」
在西非馬里,華為客戶經(jīng)理杜現(xiàn)軍為了和客戶套近乎,取得其高層支持,也是「硬著頭皮」和對方一起吃當?shù)氐氖肿ワ垺?/p>
有的華為員工因為這不忍直視、難以下咽的「綠油油的手抓飯」,到非洲兩個月就打道回府,有的員工則想辦法應對,讓自己吃起來沒有那么艱難。一位在塞內加爾工作的工程師給新來的同事熱情地分享他的經(jīng)驗技巧:「要提前下手,先將自己的分量撥到一邊,就可以避免吃其他人的手抓過的米飯?!?/p>
中國人講究「民以食為天」,食物在任何民族的文化中地位都是一樣的,吃什么由本地出產決定,但如何吃則體現(xiàn)了一方人的文化和價值觀,因此,他們必須勇敢地和本地客戶高層一起吃,還要愉快地用他們的方式來吃,以此來表達華為對當?shù)孛袂轱L俗的欣賞和積極融入本地的態(tài)度。
所以,北非地區(qū)部總裁彭中陽會在「一立方米內有一百到兩百個蒼蠅的地方,和客戶席地而坐,一起吃綠油油的手抓飯」。東南非地區(qū)部總裁李大豐常常受邀參加客戶的傳統(tǒng)婚禮,宴席的主食就是一盆「油米飯」,一桌人圍在一起,伸手抓一把,揉捏成飯團邊吃邊聊,當他第一次看到很多只手抓向油米飯時,第一感覺是反胃,但隨后就漸漸被人們的熱情感染,也抓起一把飯團放進嘴里,看到「身邊的黑人因中國人的努力融入而歡呼」。
中國人的胃對落后地區(qū)的本地食物無福消受,對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傳統(tǒng)食品也并不都能欣然接受,奶酪即是其中代表。
華為員工最先在拉美與其相遇,最初聞到那股子又酸又臭、直沖鼻子的味兒,有的人甚至會忍不住要吐,但也有一位中方主管挑戰(zhàn)自己,以學會吃奶酪作為與本地團隊打成一片的手段。他先是屏息而試,慢慢地,早餐面包夾著奶酪吃,再后來,拿奶酪當零食,最后,甚至能和本地員工探討各種奶酪的品質、味道和產地了。
不過,在拉美這塊豐饒之地,讓中國人的胃不適的本地食物非常有限,更多的是美味的享受,醉人的紅酒、香醇的咖啡、肥美的牛肉、豐腴的海鮮,玉米餅里乾坤大,卷入萬物皆TACO……包括我在內的許多曾外派拉美的華為員工,常常在一起懷念在各國的尋味之旅,念念不忘。
2001年,初入印度的員工謝浩在班加羅爾吃到的素食是「一張小餅、一盤白飯,再加幾勺素菜」,加起來約合當時的人民幣兩元錢。為加快項目進度,謝浩堅持和本地合作商一起這么吃了幾個月,白天工作千頭萬緒,晚上經(jīng)常餓得睡不著覺,聽著肚子咕咕叫,心里默念著孟子的「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他不禁感謝上古先賢的至理哲言「總是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放射出智慧的光芒」。
在國家,外派這里的華為員工平常吃素,偶以牛羊禽魚肉調劑,肚子倒也不是太虧欠。但齋月期間,一些與客戶一起工作的中方員工為表示合作誠意,也主動禁食,餓得實在受不住了,就趁著客戶祈禱空隙,跑到衛(wèi)生間用水打濕嘴巴,來緩解一下饑餓感。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中國胃,還喜歡吃熱的、軟的食物,「湯湯水水」是我們對一日三餐的美好期待,但對于華為那些經(jīng)常要野外作業(yè)的項目交付工程師來說,吃上一口熱的,就是一種奢望。
移動通信工程的項目交付和維護服務工作大部分是在野外進行,包括勘測站點,安裝無線基站或微波天線,調測設備開通網(wǎng)絡、跑路測,下站點給油機加油,以維持基站不間斷工作。交付與服務工程師們經(jīng)常要連續(xù)多天開車到荒無人煙的地方工作,早出晚歸,披星戴月,他們只能帶上桶裝水和壓縮餅干、面包這些東西充饑解渴。
對于風餐露宿的野外作業(yè),在國內經(jīng)歷過「農村包圍城市」的華為技術服務工程師們已經(jīng)習以為常,但在國內,干糧面包吃久了受不了,還可以在當?shù)仉S便找個小館子,吃上一頓熱湯軟飯,最不濟,也能要點兒開水泡一碗方便面,到了海外,很多時候連開水都要不到,他們就有了各種別樣的生存體驗和人生感悟。
華為在尼日利亞為某運營商開通第一個CDMA網(wǎng)絡時,由于從駐地到很多站點來回路上要花四個小時,中方員工郭修彬中午只能和客戶維護主管一起吃香蕉,這么一個月吃下來,大家見面就互稱Monkey(猴子)了,由此倒也和客戶建立了親切的友誼。有的中方員工也會跟著本地黑人同事,一起去摘一種當?shù)厝顺缘臉淙~來祭自己的五臟廟。
有時候,外出作業(yè)的工程隊員們也能找到小餐館,甚至可以鉆進人家后廚,就著現(xiàn)成的食材自己動手做點合口味的飯菜吃,另有一番野趣。
有一次,一個在非洲某地負責交付的項目組下山后,發(fā)現(xiàn)路邊有一個農家餐館,院子里養(yǎng)著幾只雞,他們就想買雞蛋炒來吃,但沒人知道如何用當?shù)赝琳Z表達「雞蛋」這個詞,一位員工嘗試用肢體語言交流,指著雞,模仿雞生蛋的姿勢,但是比劃了半天,對方也看不明白,最后是打電話向本地秘書求助,才買到了雞蛋。
還有一些相對復雜的小型工程項目交付,需要幾個人到偏遠地帶待上十多天甚至數(shù)月,這時,他們會帶上電熱杯或者電飯煲等簡單炊具,自己解決每天的吃飯問題。
2001年底,工程師葉樹和趙立國來到俄羅斯西伯利亞北極圈里的一個城市,安裝華為的GSM設備。由于處于極夜期間,每天只能工作四個小時,加上設備調測中發(fā)現(xiàn)功能問題、物流問題,項目進展拖延,等結束任務回程時,又遭遇暴風雪機場封鎖,他們在那里困了好幾周。
最初,兩個人用一個小電熱杯煮飯。小趙為避免飯煙,加很多水,結果就煮成半生不熟的稀飯,吃了經(jīng)常拉肚子。葉樹為吃到干一點的米飯,每次都煮煙,飯一爛,電熱杯上就騰起一陣煙,招引來樓層管理大媽。后來,又一位同事小楊加入支持,帶了一個電飯煲,這讓三個人在北極圈內的生活有了「質的飛躍」,葉樹「發(fā)明」了用電飯煲煮菜,雖然每天的菜譜就是單調的咸熏魚或雞肉,但大家一起買菜、煮飯,熱乎乎地吃飯,讓他們覺得「能吃到這樣的米飯,能大聲地說中國話,就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原來快樂來得這么簡單和實在」。
另外一位技術服務工程師小韓,因為能用電熱水壺把土豆煮熟,讓客戶高層認為中國人很聰明,而愿意和華為合作?!赋浴惯@件事,以另一種非關文化的意義,參與了華為在海外的客戶關系建設。
2001年,華為拿到了吉爾吉斯斯坦電信的合同,在當?shù)刂L景區(qū)伊賽克湖地區(qū)部署電信網(wǎng)絡,負責設備安裝和維護的小韓在這里孤身一人堅持了一個冬天。當?shù)貨]有燃氣供應,冬天風景區(qū)沒有游客,商店都不開門,小韓每天只能吃冷冰冰、硬邦邦的馕,饞得不行的時候,就去附近農家買幾個土豆,但他只能用燒水的電熱水壺煮著吃。
項目交付結束,在為小韓舉辦的送行宴上,專程趕來的客戶負責人向華為領導敬酒,說:「我們這里原來有很多歐洲的通信設備,但我們現(xiàn)在很喜歡中國的東西,除了你們的設備性價比高外,我還喜歡你們的年輕人,很聰明、很能干……你知道我為什么夸他聰明嗎?因為他能用電熱水壺煮土豆!……這絕對是高難度的,因為水一開,就跳閘,而土豆肯定還不熟。但是,華為的小伙子就有這么聰明,不僅能用電熱水壺煮熟土豆,而且煮得還特別好吃!」
隨著海外各國市場拓展有所起色,華為外派員工逐漸增多,很多國家都有幾十號人常駐,中國人的胃的問題日益突出。中國人常說「吃飽肚子不想家」,員工肚子吃不飽,如何安心在海外做項目?
一方面,深圳行政管理部門向海外大量寄送中國食材和食品,香腸臘肉老干媽,榨菜豆醬方便面,讓外派員工們能經(jīng)常吃到濃縮的中國味兒。其中,老干媽在大家心目中地位最為崇高,對它的用詞從來都不吝嗇:
「在國外過的第一個春節(jié)是2002年春節(jié)……當時代表處總共四個人,開了一瓶珍藏的老干媽?!?/p>
「為了建設第一個站點,項目組全部前往沙漠中的一個小鎮(zhèn)做保障,整天吃醬油煮飯。老干媽和方便面?那是留給病號的,平時由老胡專人保管。」
不過老干媽也只能以「珍品」相待。在阿爾及利亞,華為工程隊外出做交付,找到一家餐館可以讓他們自己做飯,也能輕松地買到雞蛋,于是每天一頓蛋炒飯?!赣美细蓩屜嘛垼话阋恢芎蟠蠹叶奸_始便秘,馬上牛黃解毒片又成了暢銷品,連當?shù)貑T工與司機也同時喜歡上老干媽和牛黃解毒片了?!?/p>
2004年后,華為憑借阿聯(lián)酋3G項目打開了中東北非的市場,交付工程項目眾多。地區(qū)部總裁田峰此前擔任過人力資源部門主管,深知搞好員工「肚子工程」的重要性,針對技術服務工程師野外作業(yè)的吃飯問題,他組織開辦起「野戰(zhàn)食堂」,成立了「生活委員會」,親自把「野戰(zhàn)食品」送到各工程項目組去,包括一種當時的新型野戰(zhàn)食品「自熱米飯」。
野戰(zhàn)食堂建設得到任正非的贊許和推廣,他要求各國根據(jù)當?shù)毓獥l件和項目規(guī)模靈活安排,深圳行政管理部門組建了駐外服務部,向海外提供野戰(zhàn)食堂建設支持,包括郵寄簡易餐具、方便面和中餐食材、調料等。
自己動手,就是一幫技術工程師三兩結伙,下班后和周末在宿舍自己炒菜做飯,國內寄來的中餐調料和食材讓大家操練廚藝也有了更高的積極性,有的人就此練成了「大廚」,走到哪里都大受歡迎。有的項目組還嘗試教本地保姆學做中國菜,宿舍院子里有空地的,會種點兒蔬菜,不僅為生活增添了一抹綠色,也間或能嘗到新鮮的青菜。
外部條件允許的國家,代表處找當?shù)刂胁宛^簽約,提供送餐服務,也有在其他中資機構的食堂搭伙吃飯的。
但員工自己做飯,作為周末的團建娛樂活動還可以,瓶瓶罐罐、煙熏火燎的廚房畢竟不是大多數(shù)技術理工男愿意挺身而上的戰(zhàn)場。
2005年華為海外市場銷售超過國內,進入全球化發(fā)展新時期,海外市場拓展和工程交付業(yè)務量大增,外派員工工作壓力巨大,還要自己解決吃飯問題,辛苦自不待言,而出差海外的員工也逐漸增多,住在酒店、旅館里,他們的吃飯更成問題。對海外伙食用餐的討論和投訴也開始頻頻出現(xiàn)在《管理優(yōu)化》報上。
比如某代表處使用外包的送餐服務,連續(xù)幾個星期不能按時送到?!杆緳C送餐遲到,看似小問題,卻至少造成了以下影響:第一,員工長期無法按時就餐,損害了員工的身體健康;第二,影響了團隊氣氛,中午餐廳外的聚集成了傳播小道消息和發(fā)牢騷的最佳場所;第三,也影響員工工作士氣,員工每天中午挨餓,情緒低落,加上休息不好,下午的工作效率當然要打折扣?!?/p>
其實華為從創(chuàng)立之初,就十分重視員工食堂建設,將「吃」置于保持內部安定團結、上下溝通的高度,即使在坂田基地建成前經(jīng)?!赴峒摇?,華為在每處也都建有內部食堂,為員工提供豐富的免費三餐和夜宵,還定期組織廚師烹飪技術大比武,提高食堂供餐水平。
而任正非本人早期則常常被員工誤認為「食堂大師傅」,有老員工回憶排隊打飯時會看到任老板站在餐線旁吆喝:「我看誰打肉多的,誰就是新來的?!?/p>
一個流傳更廣的故事是,C&C08機研發(fā)攻關正酣時,任正非午夜十二點領著幾個人推著餐車來到實驗室,招呼加班員工喝雞湯,一個「胖胖的大師傅」是新員工對他的第一印象。
不過,「食堂大師傅」也算是任正非的人生底色之一,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大學生工作前要先接受工人農民再教育,任正非從重慶建筑工程學院畢業(yè)后,一開始就在貴州某建筑工地做了兩年炊事員。一些創(chuàng)業(yè)早期的華為老員工也回憶,當年公司業(yè)務小有突破,老板確實會親自下廚炒幾個菜,一起慶祝,鼓勵大家。
正是在「食堂大師傅」出身的任正非高度重視和強力推進下,華為海外中餐食堂建設成效卓著。
以2008年初中方員工外派補助政策調整為分界,海外中餐食堂建設經(jīng)歷了兩個階段。
前一階段,各國代表處自主行動,因陋就簡,基本解決了外派員工對中餐的需求,讓大家「吃飽肚子不想家」。后一階段,公司人力資源政策強力牽引,資金充裕,食堂建設全面提升,海外中方員工伙食大為改善,以至于任正非呼吁大家要「珍惜生命,多運動」,因為他發(fā)現(xiàn),「伙食改革的結果是大家都養(yǎng)成了胖子」。
華為海外的第一間中餐食堂是2000年在俄羅斯建成的。當時代表處業(yè)務迅速擴大,員工猛增到八十人,行政主管肖秀林自己動手,從尋址、裝修、電路改造、采購灶具餐具、招聘本地廚師,全程一人操持完成。食堂開業(yè),代表處領導很高興,因為「弟兄們終于可以吃飽飯了」。
在海外自建中餐食堂,要解決兩大問題,一個是食堂本身,這是硬件,一個是廚師,這是食堂的靈魂。
首先是不能離辦公和住宿地太遠,主要是為著方便,節(jié)省員工上下班通勤時間。在一些國家,還要考慮安全,拉美某國就曾發(fā)生過整車員工被劫持、物品被搜刮一空的事件。劫匪們踩點發(fā)現(xiàn),這輛公司班車每天在固定時間、按固定路線接送員工去食堂用餐。
而找地方最麻煩的事情是,中餐炒菜油煙大,氣味濃烈,西方人普遍對此非常反感。
在歐洲各國,華為員工在宿舍里炒菜做飯,經(jīng)常被鄰居投訴。委內瑞拉代表處的中餐食堂從2005年到2007年,就搬了三個地方。第一個地方在一棟住宅樓內,油煙味很快引起鄰居們不滿,集體寫了抗議信貼在食堂大門上。第二個地方在一處商廈的一間商鋪,沒有店面,到飯點只能在門外擺開桌椅讓大家用餐,周圍商家認為這影響他們做生意,向大樓物業(yè)交涉。代表處行政人員最終找到一處合適的地方,幾番討價還價,租金一個月近一萬美元。
代表處自建食堂,經(jīng)費也是一個大問題,這一時期的海外代表處大多數(shù)收入、利潤都有限,辦后勤要考慮省錢。
比如俄羅斯代表處的食堂最初是建在一間地下室,租金便宜,但必須做好排風,小功率排氣扇不頂用,大功率的又太貴,肖秀林在二手市場轉了好幾次,才找到一臺大功率抽風機,以新機十分之一的價格買下來,這讓他高興了好幾天。
食堂的第二個硬件,是廚具裝備,這就不是單靠錢就能解決的。在非洲很多地方,用來炒中國菜的家什,比如圓底鐵鍋、切菜刀、剁骨刀、炒勺等,很難買得到。置辦齊備,需要費一番心思。
2005年,西非科特迪瓦代表處籌建食堂,廚師史建負責采購廚具。他帶著本地法語秘書來到市場,靠著花樣百出的肢體語言與秘書溝通,秘書再基于自己的理解,向店家翻譯,為一把菜刀,店員拿出過斧頭、柴刀、鐵鍬等好幾樣,最后只買到一把大一點的水果刀,差堪可用。本地實在買不到的廚具,就由史師傅或員工回國出差買了帶過去,過海關時要費許多口舌解釋。消毒柜當?shù)刭I不到,也沒法帶進來,廚師采用「高溫消毒」土辦法,用大鍋燒開水沸煮碗筷,倒也讓員工沒有因食品衛(wèi)生問題生過病。
硬件設施齊備之外,中餐食堂最核心的要件,就是廚師了。廚師,是食堂的靈魂,「飯勺也是生產力」不假,但飯勺是掌握在廚師的手中。
廚師在海外有多重要呢?2006年底,華為在埃塞俄比亞丟了一個五年框架的大單,代表處人員規(guī)模縮減,人心離亂。新任代表范思勇到任,當務之急是重振士氣,他很慶幸從烏干達過來時帶了一名廚師肖師傅,「大家為伙食的改善而歡欣鼓舞」。
大多數(shù)情況下,海外自建食堂的廚師是從當?shù)刂胁宛^挖角而來。以前中國人去海外自謀生路的第一選擇,是開中餐館,特別是非洲,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國大力援非,也把中餐館帶到了這里,所以廚師的來源不是大問題。此外,深圳駐外服務部也從坂田基地各食堂供應商里,挑選優(yōu)秀廚師派到海外,作為補充。
但本地招聘的廚師,從個體經(jīng)營中餐館來到華為這么一家公司,從只接單炒菜的專業(yè)廚師的簡單角色,轉身成為一間內部食堂的主理人,有的廚師還要負責把食堂從無到有地建起來,平常不僅承擔食堂日常運作,招聘、管理本地幫廚小工,還要接受代表處對食堂的監(jiān)督管理,包括內控、采購驗收、出入庫查驗等,這是他們此前沒有經(jīng)歷過的,一時自我感覺不被華為信任,會有一個適應過程。
此外,由于本地聘用,代表處與廚師簽訂的工作合同并不很規(guī)范,華為當時也不是知名中資企業(yè),廚師隊伍穩(wěn)定性一般。而隨著海外市場迅速發(fā)展,代表處需要將廚師調派去不同國家支持,有時也難以如愿。
總體而言,2008年之前,華為海外中餐食堂建設水平參差不齊。亞非拉艱苦國家的外派員工生活受到公司特別重視,市場也已經(jīng)開始產糧,代表處中餐食堂伙食相對較好,其間的參差優(yōu)劣,取決于廚師水平。
此時歐洲國家代表處大多還沒有自己的食堂,這些地方雖然外出用餐比較方便,但是員工們表示吃不起,尤其是北歐國家,隨便一餐就要幾十歐。當時的外派補助標準全球統(tǒng)一,沒有反映各國生活消費成本差異,也撐不起歐洲的高水平。因此,在發(fā)達國家,中方員工過上了「坐著豪車啃面包、住著別墅吃泡面」的生活。
而根據(jù)當時的外派補助政策,如果員工不去食堂吃飯,可以現(xiàn)金領回伙食補助,所以,即使代表處建有中餐食堂,大家就餐的積極性也不高,很多人選擇自己做飯,不會做飯的隨便對付,既影響工作,也不利于身體健康。
2008年2月,華為出臺了新的中方外派員工補助政策,其中的伙食補助標準根據(jù)各國生活消費水平分為三檔,最低一檔每人每天十五美元。但這筆錢不發(fā)給員工本人,而是補貼給食堂。
經(jīng)費充裕,且有來源保證,各代表處自建中餐食堂積極性大增,員工們也更愿意到食堂就餐。新政策規(guī)定,隨外派員工一起生活的家屬在公司食堂吃飯,享受員工標準一半的補貼,家屬「隨軍」意愿也大為提升,食堂用餐人數(shù)隨之增加。而廚師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廚藝發(fā)揮有了更大的空間,其中一位就感慨,「咱們廚師班子也很高興?。∫郧耙活D飯只能出四個菜,現(xiàn)在咱們能出八個;以前只吃得起蝦米,現(xiàn)在咱們偶爾也能來頓龍蝦啦!」
尤其是很多艱苦、落后國家,本地生活消費水平很低,每天十五美元根本吃不完。在一些非洲沿海國家,龍蝦、螃蟹、深海魚這些在國內昂貴的水產品,本地人不怎么會烹調處理,吃得不多,市場供應豐富,價格也不貴。這些地方的外派員工,不僅三餐豐盛、營養(yǎng)充足,業(yè)余生活也變得豐富多彩,因為吃不完的伙食補助結余會用來周末開Party,搞團建,大家經(jīng)常一起包餃子、打火鍋,或者外出野營、搞燒烤,阿拉伯國家的烤羊排就此美名傳遍華為。
任正非在多個內部講話中聲稱,也門飯是自己吃過最好吃的飯,據(jù)考證,這個「也門飯」是烤羊排,不是「綠油油的手抓飯」。
所以,當任正非在伙食改革一年后到八個艱苦國家轉了一圈,看到員工一個個都吃成大胖子時,他像一位老父親一樣,絮絮叨叨地論證了一番肥胖和各種疾病的關系,諄諄告誡大家要多運動:
「這胖子也是有害身體健康的,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都是從肥胖開始的……你不運動,脂肪存積在血管中就是高血壓、心臟病。那么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帶來什么呢?就是腦溢血、心衰竭、腎衰竭。平時,你們應少吃一些油水,多吃一些蔬菜……生活清淡一些。也許你們去山上裝鐵塔、基站也是運動運動,但平時大家也要經(jīng)常鍛煉身體、出去玩一玩……生命在于運動?!?/p>
隨著海外中餐食堂大規(guī)模建設,深圳行政管理部從國內大量招考各大菜系廚師,通過華為下屬服務子公司慧通派往海外各地。
考試不只是考廚藝,還考驗在艱難條件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積極心態(tài)。比如一位廚師的面試題目是:「如果沒有任何炊具,怎么把臘肉炒熟?」他的回答是「把臘肉的皮弄下來做鍋?!?/p>
在派出海外之前,廚師們還要接受入職培訓,對華為企業(yè)文化有一定的認知、理解,對公司的認同感、歸屬感就比較高。
與此同時,之前各國代表處本地招聘的廚師們已幾經(jīng)錘煉,留下來的優(yōu)秀成員也陸續(xù)轉入慧通公司,待遇有所提升,成為「華為系」員工,他們的歸屬感也大為增強。
廚師隊伍整體水平提升,是華為海外中餐食堂建設成功的關鍵。廚師們發(fā)揮自己的專業(yè)技能,為海外中方員工提供營養(yǎng)可口、豐富多樣的中餐飲食,保證他們吃得飽、吃得好,在中餐食堂營造出在國內的生活氣息,讓外派員工們在海外有家的感覺。特別是那些野外作業(yè)的工程師,當他們一身疲憊回到駐地,不管多晚,食堂都會留一份熱乎乎的飯菜,或者有等在那里的廚師為他們專門下一碗面條。
一些用心的廚師還會想方設法利用本地條件,變著花樣滿足來自國內五湖四海的員工的口味和訴求。
比如,印度代表處食堂的蔣師傅會去市場買來新鮮蘿卜,把葉子摘下來曬干,代替當?shù)刭I不到的梅干菜,做出一道香氣撲鼻的梅菜扣肉。在科摩羅這個印度洋上的火山小島,沒有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淡水,無法種植蔬菜和水果,廚師老王用心調制,將當?shù)靥禺a金槍魚開發(fā)出十八道不同菜式。
那些有「金牌廚師」駐場掌勺的食堂,不但讓外派員工在此地樂不思鄉(xiāng),也讓華為的客戶和出差員工念念不忘。在立陶宛,一位穆師傅以其精湛的廚藝和「講究」的匠心,讓中餐食堂成為客戶關系建設的「利器」,華為員工請客戶吃飯,客戶都會要求去華為食堂,一位客戶CTO就感嘆,自己在這里吃到了此生最好的中餐。
廚師們的價值,不止于揮舞一柄飯勺,為華為創(chuàng)造一份生產力,在戰(zhàn)亂、危急的關鍵時刻,廚師們與代表處共進退,讓留守員工沒有后顧之憂,支持著他們?yōu)榭蛻魣允亍?/p>
2010年底到2011年初,科特迪瓦政局動蕩,代表處撤離了部分員工和家屬,留下二十幾名員工堅守,廚師史建也主動申請留下來,每天偷偷摸摸地做飯,以免引來武裝分子。后來戰(zhàn)火燒到了社區(qū),子彈在宿舍院子里橫飛,在如此危險境況下,史大廚還瞅準機會「貓」出去,搶購了足夠堅守一個月的米、面、油和煤氣。
2014年,塞拉利昂發(fā)生令人聞之色變的埃博拉疫情,華為辦事處只留有一名中方員工龍峰和廚師張付玉。雖然龍峰多次告訴張師傅,如果他想離開,公司會隨時為他訂機票,張師傅總是樸實相告:「你不走我就不走,總得有人做飯吧?!?/p>
華為充分認識到廚師隊伍對于海外業(yè)務穩(wěn)定發(fā)展的重要性,給予他們極大的認可和激勵,機關行政部門每年組織評選「十佳食堂」「金牌廚師」,向優(yōu)秀廚師頒發(fā)「勝利護航獎章」,及時重獎那些危難時期與員工一起留守的廚師,并在公司內部廣泛宣傳。
員工們對廚師的感謝,也總是由衷而熱烈的。一位做過國宴的廚師長要輪崗調動,代表處三百多人在其微信上依依送行,甚至希望跟著他調過去,而其將調入的代表處的員工們則歡喜雀躍。
很多廚師在華為工作十余年,聽從指揮,轉戰(zhàn)各國,也意識到自身的價值,將自己融入到華為的海外業(yè)務發(fā)展中。他們說:
「每周我都能從員工那里聽到很多大家如何奮斗、簽單的故事,讓我很是激情澎湃,我覺得我能把飯做好,其實就是幫華為簽單出了力?!?/p>
「雖然我沒有談過一個銷售合同,沒有建過一個鐵塔,沒有簽過一個單,但我能堅持為華為員工燒好每一盤菜,做好每一碗湯,讓他們吃好了就不想家,我的人生就是和華為前進的戰(zhàn)車捆綁在一起的!」
如果說華為的禮賓車司機是其市場營銷中觸動客戶的一張漂亮名片,遍布海外的一百四十多間中餐食堂的廚師則是穩(wěn)定其國際化隊伍軍心的幕后功臣。他們讓中餐食堂成為一道華為國際化的「旋轉門」,中方員工通過這道「門」,輕松地完成了國際化所需的身理和心理的調整,每天,他們從這道「門」里走出去,去面對異鄉(xiāng)的人與事,當他們回來,走進這道「門」,吃上一口熱的飯,品味一道家鄉(xiāng)的菜,安慰了胃,也安穩(wěn)了心。
「一人,一廚,一狗」,是在科摩羅島上常駐六年之久的葉輝輝向高層管理團隊分享的故事標題。這是一種對現(xiàn)實的詩意表達,任正非說,這代表了華為精神。pp電子官網(wǎng)pp電子